台球高手是如何选择球杆和身体的位置关系的?


我们打台球时的方向感有两个来源:

1.我们自身从生活当中获得的方向感。

2.我们锻炼自己进行台球运动所获得的方向感。

在《新台球理论》第十三章《重心线》中提到六种方向感,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身体的方向感。

身体的方向感是我们做一切动作最基础的感觉,这是存在于我们自身深处的本能反应。一般身体的方向感都是朝向身体的正前方,但球杆是从身体的侧边向前延伸的。因此,身体的方向感会被我们球杆的方向感所取代。可是,取代是要付出代价的,代价就是我们的动作会变得非常别扭。因此,我们需要通过大量的训练来完成这种转换。

这时候有两种情形发生了:

1.球杆的方向和身体的方向的夹角比较大。(球杆远离身体)

2.它们的夹角比较小。(球杆过于靠近身体)

因此,人们对于球杆和身体的位置关系就有了两种截然不同的主张了:

1.身体的方向应该尽可能接近球杆的方向,这造成了双脚与球杆的方向比较接近垂直的状态。在大陆,存在这种主张的人非常多。

2.身体的方向略微侧身于球杆的方向,这样可以最大程度地将动作的幅度张开,使母球获得更大的力量。存在这种主张的人,主要是因为长期需要强烈杆法打击,比方九球和一部分中八爱好者。

第一种主张的人和主张后脚尖对准进球点的台球爱好者是同类型的。后脚尖对准进球点这回事,可能不是一次性演变的。估计是有人在这种姿势的选择当中,发现正好会和某些习惯契合,这时球杆的位置会处在脚尖的方向上。

高手在进行打击的时候,有时候自己的动作准备得非常充分,感觉会延伸到支持身体的最末端,也就是会感觉到脚尖仿佛也可以“锁着”进球点。可能是自己在传授台球技术的时候,没有能够充分地表达,或者是听者误解了这句话的含义。因此造成现在流行的以脚尖对准进球点的说法。

一般崇信这种瞄准方法的台球爱好者,想要技术能力达到非常好的水平,是不容易的。由于我们是一只手完成打击动作,而另外一只手是支撑球杆的,因此实际上,身体的方向是处在这两只手的方向当中的。用后脚尖对准进球点了,意思就是说,身体所有的方向都需要尽可能对准进球点。这样双脚会过度垂直于球杆方向的姿势,手架的手臂都会过度伸直,非常不方便进行打击的动作。

因此,这些人又创造了另外一种打击的方式:固定大臂,尽可能用小臂进行发力。

大臂固定了,由小臂所产生的钟摆效应就没有克服的空间了。因此球杆是无法以水平方式通过身体的。为了弥补这个缺点,又发展出了另外一个观念:夹紧小臂。

因为球杆无法以水平的方式通过身体,那么只好缩小打击动作的幅度,最终,将打击的动作定位在了从后方到达肩膀下方为止,这使得打击者从此失去了长台的打击控制能力。

从这里也希望大家能够理解:一个需求,创造一个能力与习惯。

蝴蝶效应!

如果是另一种主张——身体侧身于球杆太多(球杆与身体的距离过大),那么身体的方向感和球杆的方向感之间的角度就会变大。而且,由于动作的时候幅度变大,身体的方向感与球杆之间的夹角就需要延伸越长才能维持好我们的打击。

这是需要依靠极度的专注度才能够完成的事情。因此,用这种方式进行打击的台球爱好者,技术不容易维持稳定。

事实上,这两者方式都有其立足的原理,也都具有相当的正确性与实用性。

那么,问题在哪里呢?

妥协!

不管是双脚垂直于球杆,还是身体侧身于球杆,其实都是需要妥协“牺牲”其中某些功能来完成的事情。当打击者妥协“牺牲”了技术中的某些功能时,就意味着自身的技术存在缺失!所以,台球运动当中的发力方式,应该是在球杆能够完全通过身体的前提下,尽可能地正面朝前。这样,就会在动作与准度之间取得一个比较好的平衡点。

高手在进行发力练习的时候,会尽可能地将姿势满足于动作。而在比赛的时候,会将姿势满足于球杆的方向。经过长时间的调整,慢慢地在动作与准度之间形成一种平衡,而不是盲目地依赖球杆的方向,以及盲目地追求姿势或者动作上的舒服。


0

    评论



    0.161086s